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本专科教育> 教育教学成果> 教育教学成果简介

赤脚医生现象对当前乡村医生培养的启示研究

  成 果 完 成 人  王晓燕  吕兆丰  张艳清  彭迎春  于丽玲

  成 果 完 成 单 位            首都医科大学

  

  一.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成果简介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是医改向纵深阶段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满足农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必须有一支可以坚守在农村的医疗队伍,然而目前乡村医生匮乏已成为影响“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实现的瓶颈因素。尽管有学者提出将本科生或专科生安排到农村,或像大学生村官一样在村落提供服务,但实践证明此举措难以落实。

  首都医科大学于2009年承担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和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项目(质量工程)《赤脚医生现象对当前首都农村卫生工作的启示研究》,从村落血缘、地缘的“差序格局”环境出发,经多学科系统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乡村医生培养之路。项目组师生161人3年在北京11个区县300个村完成11项调研,累计73天。研究成果为著作3部、研究报告1部、核心期刊论文33篇。

  (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阐明乡村医生来源

  赤脚医生时期由生产队在村中推荐适宜人选,值得借鉴。农村血缘、地缘的“差序格局”环境宜采用“村来村去”或“镇来镇去”方式,进行订单式培养。

  2)概括乡村医生培养内容

  赤脚医生时期采取县医院和公社卫生院培训、下乡医疗队培训、“社来社去”学习班等培训方式。乡村医生的培养应独立设置基于需求的课程体系,打破现有专业的内涵,建立“乡村医生专业”;打破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的限制,设计独立的培养内容。

  3)测算乡村医生培养规模

  赤脚医生时期每个生产队有1-2名医生。近年来,有关部门提出“原则上每千人应有1名乡村医生”,这与自然村落的规模不符,使200人以下村成为“空白村”。项目组从村落实际出发,进行需求规模测算,使培养有的放矢。

  4)探索乡村医生管理体制

  赤脚医生时期大队对其有人事权,公社卫生院对其进行业务指导。目前,村委会可通过村公益事业费对村医进行补助,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对村医进行推荐聘任及考核,乡镇卫生院对其进行业务培训。

  

  二.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本项目基于多学科视角,从来源、培养、配置、管理等方面对于乡村医生的培养进行了宏观建议、中观辨析和微观探究,其研究方法是多元的,视角是多维的,对策是综合的。

  (1)采用口述史研究、史料收集等方法,对当年赤脚医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抢救性研究。访谈北京市及上海、湖北等地赤脚医生时期的典型人物共计61人,分析当年赤脚医生的培养模式中值得参考的关键要素,为当前乡村医生的培养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对北京市5个远郊区县22个乡镇的100个行政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当年的赤脚医生、农村卫生工作管理者和受益人群,共计1000人,了解当年赤脚医生的培养状况。

  (2)通过参与式观察与非参与式观察有机结合的形式,对当前乡村医生的职能及来源进行植入性研究。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以怀柔区为研究现场,实地观察并访谈40个村卫生室,42名村医及106名村民;并对406人(卫生管理者、村医、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和32名关键知情人进行访谈,多阶段深入探讨乡村医生培养的来源及内容。

  (3)从多学科视角对当前乡村医生的培养及管理进行启示性研究。针对目前乡村医生所处的血缘、地缘等村落藤蔓网环境,对北京市五区县1719人的问卷调查(卫生管理者、村医、村民)、35名关键知情人的访谈,从管理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人力资源学、医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提出契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需求的乡村医生的培养规模、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三.成果的创新点

  (1)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创新。利用系统论的观点,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所处的系统环境出发,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融入到村落具体情境之中,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提炼出乡村医生的综合培养模式,避免了单一学科研究所致结论的局限性,有助于政府部门权衡利弊后作出有效的综合决策。

  (2)定量的“类推”与定性的“植入”相结合的方法创新。采取从外向内看与从内向外看两个视角相结合,通过定量的从外向内的现场调研以求得到“类推”的普遍性的论证,同时采取“植入”的方式,让研究者“植入”到农村的生活场景中去,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有机结合,深入挖掘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突破了现有研究多限于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的表浅性局限。

  (3)抢救性、植入性和启示性综合研究的内容创新。首次立足于首都270万农民医疗卫生“网底”人才匮乏的现实,对曾被国际社会誉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健康受益”的“中国模式”中的“三大法宝”之一的赤脚医生现象进行抢救性、植入性和启示性研究,并提出乡村医生培养的模式、规模及管理等内容。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理论及实践层面的推广

  研究成果辐射到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层面,为政府卫生决策提供了积极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对全国各地乡村医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为当前医改政策提供借鉴,创造了成果的实践应用价值

  研究成果针对当前农村卫生人才队伍与农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的突出矛盾,结合村医所处的血缘、地缘等特殊的乡土文化环境,从宏观的制度层面和微观的精

  神层面探讨适宜的村级卫生人才的综合培养模式,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建设性的借鉴意见。

  2)发表系列著作及论文,提升了成果的理论推广价值

  系列专著陆续出版,社会反响良好。其中著作《吾土吾民——北京市怀柔区村卫生室实地研究》一书成功入选北京市出版工程,并得到了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何鲁丽同志的高度认可,在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中提到:“该书的出版,不仅为学界研究村卫生室的功能定位、服务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等拓展了思路,也会为政府深化农村医疗卫生改革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著作《碧流琼沙——赤脚医生时期口述史》一书的出版首发,得到了《北京日报》、《中国教育报》、《健康报》、《首医报》等新闻媒体的及时报道。

  三十余篇论文发表于各类核心期刊,其中数篇被多次引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研究报告被转载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果选编。

  研究成果在同行中得到了高度评价和积极的反馈,以理论的创新性及其应用性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教学及科研领域的应用

  项目组教师在不断总结成果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灵活应用到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研究视野。

  1)总结研究成果,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阶段性研究成果已经运用到卫生管理、卫生法学的专业课程教学当中,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介绍了新的理论观点,开阔了学生的理论视野。

  2)丰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通过在现场调研中各种科研方法的灵活运用,使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3)拓展教学实践,引领学生融入社会

  在研究过程中,项目组多次组织本科生及研究生参与北京农村的现场调研,为他们接触社会、了解农村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人才队伍的培养及历练

  项目组通过让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全程参与研究实施的方式,避免了师生的学术浮躁,培养了一支科研实力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同时也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不断增强。

  1)通过走、转、改,转变教师的学风和文风

  学院20余名教师参与了项目研究的全过程,走遍了京郊各区县,并且在寒暑假中数十天住进农村,观察和访谈当地人群,从基层收集第一手资料,不仅使教师增进了深厚的学术积淀,也使其学术风格得到了锤炼。

  2)通过田野实践,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经过一系列社会实践的参与,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关注基层、关注民生,并对当前医疗卫生的热点及难点问题产生了积极的思考。学院多名研究生在调研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首都医科大学管理研究生自主探索研究项目,独立开展项目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激发其创新思维,而且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