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医疗

让医疗保障更有温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医疗志愿者服务冬奥会侧记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17名医护人员作为医疗志愿者进驻延庆冬奥村,用他们最擅长的康复技术,在冬奥村内为各国运动健儿和官员提供医疗志愿服务,展示了医务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闪光:“一技之长”获好评

几天前,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冬奥村综合诊所康复理疗科,原来是某国冬奥代表团官员专门来向北京冬奥会医疗志愿者、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康复治疗师吕雪莹表达感谢。这位官员之前因为背痛、腰痛到诊所寻求帮助,是吕雪莹接诊的第一位患者,对方欣喜地告诉她,经过治疗,肩膀的疼痛减轻了,腰也不疼了,疼痛不再像以前那样困扰他的生活了……“听了这些话,那些衣服被汗水浸湿的疲劳全都一扫而空了。”吕雪莹说。

“我们的物理治疗师大都是国际物理治疗师协会成员,同时也持有多项国际认证。”北京冬奥会医疗志愿者、附属北京康复医院物理治疗师李瑛琦介绍,康复理疗科开诊以来,医疗志愿者们的专业能力不仅得到了参与冬奥会的运动员、官员们的好评,先进的康复设备、温馨的诊室、完善的就诊流程以及一流的人员配备,还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物理治疗部的肯定。

“我很荣幸在这样一场国际性赛事上成为志愿者,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发光发热,为冬奥会服务。”吕雪莹说。

挑战:冰天雪地里大汗淋漓

“没想到,国外运动员对于物理因子治疗这么认可。我们科室已经成为了诊所里最忙碌的科室之一。”提起自己的专业,北京冬奥会医疗志愿者、附属北京康复医院物理治疗师刘文辉满脸激动。

在诊所,问诊查体要使用英文,病历书写要使用中英文双语。这样的工作形式对于日常只使用中文的医疗志愿者们来说,既新鲜又具有挑战。

刘文辉表示,他主要负责语言翻译和部分治疗工作。最近这段时间,他接触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也对冬奥会的运动项目有了更多了解。“有一次,患者说参加的项目是‘bobsleigh’,我发现这个单词既有雪橇运动的含义,又有雪车运动的意思。为了搞清楚,我灵机一动,直接问这项运动是几个人参加?是趴着还是躺着?”刘文辉笑说。

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医疗志愿者工作的时候要穿着防护服和隔离衣,北京冬奥会医疗志愿者、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康复治疗师许莹娟说:“刚开始的时候,我穿一会儿就缺氧,现在持续穿戴四五个小时还能为大家进行治疗。别看外面冰天雪地,我们在防护服里已经是大汗淋漓了。”

放松:冬奥村中开练“八段锦”

冬奥医疗志愿者们日常的接诊工作虽然忙碌,但这并不是他们在冬奥村里的全部,他们也有难得的放松时刻。

“这段日子,我成了小教员,带领志愿者小伙伴儿们做起了‘八段锦’。”北京冬奥会医疗志愿者、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医生邢恩龙告诉记者。

“想得太周到了,练习‘八段锦’让我们在繁忙的医疗保障工作中身心获得了放松。”许莹娟说,“我已经‘迷’上了这项传统养生运动。”

记者了解到,在入驻延庆冬奥村之前,北京康复医院工会还为医疗志愿者们配发了跳绳、球拍等运动器材,鼓励志愿者加强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冬奥村也精心安排了不少活动丰富志愿者的生活,让志愿者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冬奥会医疗保障工作中。

凝聚:齐心协力护航冬奥

回忆起近期的工作,北京冬奥会医疗志愿者、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康复科组长、附属北京康复医院社区康复中心副主任曹斌信心满满地说:“不管多艰巨复杂的任务,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完成。”

对这一点,曹斌从诊所开诊伊始就有了深刻的体会。“最初到诊所的时候,诊疗耗材、防护物资集中进场,各种物资堆积如山。”他说,想要把这些物资各归其位,工作量可想而知。一群平日里看似文弱的医生、护士,齐心协力、挥汗如雨,诊所环境在大家手中一点点变得整齐有序,当天就具备了开诊条件。

“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各国运动员生命健康服务、为成功举办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保驾护航。我们累并快乐着。”北京冬奥会医疗志愿者、北京康复医院康复治疗师尚海明说。

“我们17个人所在的是一个200多人的大医疗团队,大家从不同的医院集中到这里,经过磨合,已经完全融合在了一起。这段时间,我们以最高效、最精准的医疗服务获得了驻村运动员和官员的肯定,我们很高兴。冬奥会还在进行中,冬残奥会也将于3月初开幕,我们唯有努力工作,不留遗憾,才能对得起领导的嘱托,对得起自己的这段经历。”曹斌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