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 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药物分析学(二级学科)

  首都医科大学药物分析学于2010年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点,2011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16人,其中正高职2人,副高职9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14人,占教师总人数的87.5%,硕士学位2人,占12.5%;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北京市特聘教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平均年龄40岁。

药物生物分析著作 A4荣誉证书

    本学科近五年来培养博士3人,培养硕士7人,本科生200余人,共发表SCI论文49篇(IF=2-5),获得发明专利217项,其中授权72项,转让专利2项,合同金额350万;承担国家级课题17项,总经费698余万元,其他课题15项,总经费277万;获省部级奖励1项。校级精品课程1门;应Wiley出版社邀请出版了一本药物生物分析领域的权威著作。

  本学科采取与药物化学协同策略,发展三个研究方向:多肽药物分析化学、杂环药物分析化学、糖胺药物分析化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优势:1)带头人彭师奇教授应Wiley出版社邀请出版了一本药物生物分析领域的权威著作: Pharmaceutical Bioassay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涉及487个体内外生物评价模型,构成了国际影响和研究支撑优势优势;2)骨干成员集光谱、色谱和生物分析为一体;3)与药物化学协同,生物分析模型和方法的建立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构成新药研究连续性优势。

  学科发展目标是:1)本学科已有的三个特色方向(多肽药物分析化学、杂环药物分析化学和糖胺药物分析化学)的建设抓方法学创新,尤其要抓生物分析方法创新。通过五年建设,在更高的层面实现色谱分析、波谱分析和细胞评价结合,争取每个方向创造2个简便、快捷、准确和适应性宽的体外模型。通过创造6个体外模型实施色谱分析、波谱分析和细胞评价相融合的创新,预期可以发表10篇SCI论文,使6名青年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

  2)把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基因组学融入临床药学专业教学和个体化治疗,建设以药物基因组学为支撑的临床分析化学方向。通过五年建设,在临床分析化学方向预期可以形成3个前沿项目、发表6篇SCI论文,培养3名骨干教师。

  3) 把最具发展前景的纳米技术融入教学和科研,建设以纳米药用材料和各种纳米物种的制备技术为支撑的纳米药物分析化学方向。通过五年建设,在纳米药物分析化学方向预期可以形成3个前沿项目、发表6篇SCI论文,培养3名骨干教师。

  经过建设,药物分析学二级学科形成多肽药物分析化学、杂环药物分析化学、糖胺药物分析化学、临床分析化学和纳米药物分析化学五个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方向。从国内外药物分析学的发展水平和趋势看,这五个方向在今后的10年里仍然能够保持它们的特色和先进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