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 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药剂学(二级学科)

  药剂学科从2007年获批重点学科以来,学系师生经过不懈努力,已经奠定了扎实的学科基础,培育了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并为学科新一轮的冲击做好了准备。

药剂学研究生在进行新型制剂实验 新型制剂实验仪器

    药剂学学科以建设药物制剂创新理论与创新技术为基本点,以加强新型药物制剂临床应用为特色,以建设成国内有教学特色、在科研领域具有相对领先地位的学科为目标。三个研究方向如下:

  1、通过纳米材料缓控释制剂的研究以加强药剂研究的应用性:
  构建纳米药物载体系统研究与制剂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平台,以促进现代药物剂型的产业化转化速度,进一步促进药物新制剂、新剂型、新技术的发展。

  2、通过靶向(肿瘤)制剂材料的研究以加强药剂研究的先进性:

  许多药物对癌症的治疗效果不尽人意,靶向性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根据传递系统的结构和性质预测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生物药剂特性,建立可靠地评价药物制剂方法、制剂性质与生物利用度的研究系统。
  3、通过分子靶向的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以加强药剂研究的前沿性:

  加强通过细胞和分子层次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由体内反馈细节指导靶向于细胞水平的给药系统的设计,以更为稳定、有效地向作用靶点输送药物。以抗肿瘤药物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肿瘤细胞模型和生物物理技术为研究手段,通过载体结构及其组分对药物经细胞膜扩散的影响、对细胞内基因的表达、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为指标,在稳定性和转运机理等研究基础上理性地进行载体系统设计和制备。建立研究转运机制,吸收机制、细胞模型、表达谱测定模型、药物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相关性研究的技术平台。

  药剂学学科在今后五年间,将努力做到:
  1、稳定学科发展方向,深化学科发展内涵,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1)以纳米新型给药系统研究为主导的思想坚持不变:构建药物传输系统实验研究与制剂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平台,以物理药学、机械学、材料学、流变学、粉体学、药物微粒分散体系等有关原理为基础,开展制剂的介质传导、相界面性质、新型固体制剂材料、纳米颗粒表面特性等胶体理论、制剂成型理论的研究,根据传递系统的结构与性质预测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等的生物药剂学性质,建立可靠地评价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平台,指导和加快纳米新制剂、新剂型、新技术的应用性转化过程。
  (2)以肿瘤靶向药物输送系统为主的研究方向需拓宽肿瘤谱:旨在解决肿瘤药物的靶向性差、不良反应多等临床应用缺点,开展肿瘤靶向制剂、微粒靶向制剂体内吸收及药动学研究,根据药物的分子结构预测药物的吸收、药物转移、体内递送的生物药剂学研究工作。利用多种模拟模型和新技术,如纳米药物载体系统、新型促透剂偶联物、RGD介导的肿瘤靶向技术、Transwell侵袭模型、荧光偏振及生物物理实验技术开展新型制剂和机理的研究工作,预测药物吸收,建立可靠地评价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的研究系统。
  (3)以分子靶向的药物递送系统为主要思路的工作需加强研究力度:通过分子和细胞层次载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探索药物作用的靶点,指导生物分子-微粒载体系统的理论设计,以更为稳定、有效地向病变组织、器官、细胞乃至分子输送药物。在探明抗肿瘤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的基础上,在分子水平开展新剂型、新药效研究,通过生物体内反馈的生物学情报指导载体系统的设计,使药物剂型设计更具针对性、特异性;使药物剂型设计时尽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使通过生物学信息指导探索研发有效、特异的群体药物,实现个体化给药。
  2、稳定人才培养规模,拓宽人才培养视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培养思路:未来五年,本科生培养规模保持相对稳定,适当扩大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增加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重点加强硕士、博士研究生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逐渐降低导师的参与与按部就班指导。
  (2)培养特色:学科建设本着国际发展趋势与学科交叉的理念,向临床、生物、医学等相关学科扩展,以增强长期发展内力。
  (3)研究生培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加强研究生的研究者工作意识而不是学生的被动学习意识,加强动脑能力而不单单是遵从导师科研思路,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比例,部分研究生实现国内外导师联合培养。
  3、稳定学科发展重点,渗透服务社会意识,体现回报社会功能
  药剂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既要在国际知名SCI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通过学术论文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对话,体现学术水平;同时又要努力实现优质、先进、科学的技术科研成果转化,开辟抗肿瘤药物基因靶点的深入研究工作,追赶国际新药研发的热点、难点,为抗肿瘤药物的个体化用药和群体基因药物的研究打下基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