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本专科教育> 教育教学成果> 教育教学成果简介

整合临床学科,转变培养理念,实施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姓名     吕兆丰   王晓民  付 丽  雷丽萍    吴  萍   路学一  李爱军

  成果完成单位名称   首都医科大学

  

  一.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成果以适应医学人才创新培养的要求,强化临床学科与教育基础,不断提升医学人才培养的水平质量为主要目的,经历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新平台上的临床医学学科整合基础,形成了新理念中的创新普惠与拔尖选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师水平明显提升,创新与拔尖人才培养显现很好的效果。实现了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战略转型与发展。

  成果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形成了强大的临床教育学科基础:以教育部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为载体,强力整合学校资源广、特色强的临床学科,突破附属与教学医院行政管辖界线,建立了37个临床二级和三级学科的专科学院(学系),并以此为基础完善了临床联合教研室建制,打造了保证教育教学水平质量的学科建设体制机制,实现了临床教师队伍和课程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在医学人才创新和拔尖培养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其二是实践了有效的创新与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在转变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以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拔尖创新人才试验区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政策为支撑,全面推进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同时建立了医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全面提升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学校投入176万元开设了369个创新实验项目,覆盖1436人次;在第二课堂投入122.48万元设置691项课题,支持了15228人次; 设置面对本科生的科研项目,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提高对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要求,强化优势团队的引领和指导,形成了本科和研究生创新培养的制度性建设。在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面,学校建立了临床医学本科“基地班”,以此主线串通临床五年制、七年制和研究生培养,汇集优秀学生,采取“宽基础、早临床、强素质、硬淘汰”的培养模式,并设计实施了在主线培养的基础上,多入口、多渠道、多出口,竞争选拔、滚动推进、创新驱动的培养机制,实现精选顶尖学生进入MD/PhD双学位培养序列,成长为未来医学领军人才后备队伍。

  本成果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理念转变为前提,解决了医学人才培养过程许多基础性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1)有效解决了由于医学院校多家附属及教学医院的现状所造成的同类临床学科资源分散、不易形成合力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问题。本成果提供了目前国内最有效、最值借鉴的临床学科整合模式。(2)面对新时期医学人才需求,如何建立具有普惠性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同时建立长周期、强竞争、重实践、高学术的医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为医学科学家培养后备人才队伍。

 

  二.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 建立临床专科学院(学系)并完善临床联合教研室。以教育部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基础,在学校附属、教学医院范围内,突破原有的附属和教学医院行政管辖界限,以临床二级或三级学科为单位,建立37个临床专科学院(学系),形成了临床学科整合建设、优势团队引领学科发展的特有体制。同时,学校赋予临床专科学院(学系)在学科和教育建设的各项重要活动中承载学术评价的重要功能,以学术民主、学术引领和学术竞争为基础,建立了有效的管理、运行和作用机制。在空前整合的临床学科平台基础上,学校完善了相关临床教研室的建制,使得临床联合教研室从教学组织模式上的表层整合转向在学科建设模式上的深层整合,临床联合教研室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促融合、保质量、强建设的实质性作用。

 (二)转变培养理念,强化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普惠培养。学校建立“三大教育”的学术年会制度以推进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实施本科生自主设计和创新实验的教学项目,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实践,建立学生科研基金支持项目序列,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PI团队工作,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鼓励本科生发表研究文章,鼓励本科生和研究生进入社会实践,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创新要求,优化研究生培养的创新环境,强化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全面提升本科与研究生创新培养水平。

 (三)设置临床基地班,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系统模式。以教育部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为基础,借力于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以招收和培养临床医学“基地班”为主线,瞄准医学教育标准,对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实践。在普遍提升本科基地班教学水平的基础上,瞄准以培养MD/PhD双学位为标志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标准,建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四)以研究支持实践,科学推进成果形成过程。以校长基金专项课题支持各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系统推进改革建设。

  

  三. 成果的创新点

  (一)临床教育学科整合建设模式的创新。临床专科学院与学系的建设模式实现了医学院校临床学科建设体制的创新;临床专科学院与学系的运行模式实现了临床学科建设机制的创新;临床专科学院与学系的作用模式实现了临床学科建设发挥效益的创新。成果的临床学科整合建设模式在国内医学院校属于首创,这一建设模式对医、教、研工作发挥作用的特有方式和深刻影响也得到广泛认可。

  (二)医学生创新普惠和拔尖培养结合模式的建立。转变观念,改革模式,以课内改革与课外建设相结合,建立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普惠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以选拔政策为桥梁,建立普惠培养与拔尖培养相联系的渠道。瞄准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和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建立了符合医学人才培养规律、本科与研究生阶段有效衔接、国际国内联合培养、体制机制行之有效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医学人才培养多阶段、多层次、多环节、多要素的系统改革创新。本成果创新人才普惠教育的系统性以及与拔尖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得到兄弟院校的肯定,这一模式在医学院校中有较强的引领作用。

  

  四.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通过临床学科队伍的整合建设、临床与基础学科的融合、优势团队带动和引领,学校的教师队伍从临床学科到基础学科都得到了迅速成长:十年间入选两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4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4人,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7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1个,现任教育部医学相关专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或主任委员17人。​

  (二)课程教学与培养水平全面提升,学生创新成果大量涌现

  在学科整合机制的推动下,学校得以在广泛的领域实施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和第二课堂项目,并且将创新课程推向了临床学科的教学,实现了医学创新人才的普惠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的标志性成绩得以大量涌现:本科生发表论文80余篇,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临床技能大赛一等奖;在 “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测量控制与仪器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各类全国性的创新大赛中获得大量奖项。

  近五年70%博士生和部分硕士研究生毕业当年能够发表至少一篇影响因子不低于2.0的SCI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提名论文 5篇,入选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篇。研究生在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人才竞争力明显提高,就业率始终保持97%以上的高水平。

  (三)优秀学生进入拔尖人才培养序列

  自开始招收临床本科“基地班”以来,已有540名五年制临床本科生和302名临床七年制学生进入“基地班”培养,其中332人进入硕士培养序列,并有42名学生入选MD/PhD双学位培养进程。

  (四)毕业生中有拔尖人才出现

  近五年本校毕业并留校工作的博士有2人入选新世纪人才,2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多人成为研究生导师。临床学科团队的整体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进入临床工作的本校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许多博士毕业生和获得博士学位的高级进修医生,也成为工作单位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

  (五)成果产生广泛的社会辐射效应。

  学校把教学医院的学科纳入了临床专科学院(系)的覆盖范围,使学科建设进入了远郊区县的医疗卫生单位,带动了基层医院的发展。学校有关临床专科学院(系)的构成已经超越了本校范围,在京兄弟院校医院的同道,以及一些院校生命学科的专家,也都参与到临床专科学院(系)中来,共同推进相关学科的发展。自建立临床专科学院(系)以来,许多医学院校来访考察,把临床学科整合模式带回到本校的学科建设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