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本专科教育> 教育教学成果> 教育教学成果简介

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转为“5+3”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  付丽   雷丽萍  路学一  付斌   吕兆丰

  成果完成团队:庞文云、马小蕊、徐慧莉、武艳、贾建国、王亚军等

  成果完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

  

  在“医教协同”的国家医学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长学制改革势在必行,在全国启动七年制改革之前,我校在已有的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改革的基础上启动了七年制改革,以便实现学生能够以“四证”毕业。本成果依托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争取了上级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并制定了一系列校内政策,成功完成了我校1500余名七年制在校生的“5+3”一体化培养改革。

  本项成果是在省级教改立项课题研究基础上,有预见性地解决医学七年制学历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相衔接问题的改革实践教学成果。

  

  一、成果概述

  基于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强力推进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且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已经启动并轨的背景下,我校于2011年开始思考并探讨医学七年制培养模式并轨改革的可能性,并于2013年基于此问题获批了北京市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的立项及“校长基金”校级教改课题立项,从而启动了医学七年制培养向“5+3”一体化模式转型的研究改革实践,于2015年教育部启动医学七年制转型改革时一举顺利完成该项改革。

  本项成果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医学七年制培养向“5+3”一体化模式转型的成套政策体系制定包括转型分流政策、学籍过渡政策、培养调整政策、学生待遇政策等各方面的政策,形成转型改革实践的成套政策支持平台;

  2.“5+3”一体化培养和学生管理体系构建 基于“5+3”一体化培养模式的规范要求,对在校各专业各级医学七年制培养的课程和内容体系进行逐级分类调整,实现各级培养体系在不同培养阶段与“5+3”一体化培养模式有机对接;同时,根据转型后培养跨越两个阶段的情况,建立了针对“5+3”一体化学生的特殊管理体系;

  3.实现了全部医学七年制1500余名在校生的成功转型 基于前期细致调研的信息和有针对性的培养内容个性化调整,从2008级开始的全体医学七年制在校学生均成功转型进入“5+3”一体化培养模式,没有出现任何后遗症,既实现了改革的目标,也充分保障了学生的权益,是全国唯一完成在校生整体转型成功的案例。

  本成果的改革实践过程得到国家卫计委、教育部和北京市卫计委、教委的全力支持,转型结果得到了教育部主管部长的充分肯定。

  本项成果有两个明显的创新点:其一是,提早预见,调研先行,形成相互支撑的成套转型政策;其二是,结合实际,分类指导,实现在校七年制学生整体转型。

  本项成果成功地解决了三个长学制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比较困难的问题:

  其一是,医学七年制培养过程中,学历教育阶段与毕业后教育阶段没有实现有效衔接;

  其二是,医学七年制学生培养毕业时,不能获得住院医规范化培养合格证书,从而影响毕业生就业和进一步发展;

  其三是,鉴于教育的长周期性,实现在校相关学生培养的整体转型比较困难也容易留下后遗症。

  

  二、率先启动,大胆探索

  我校长学制改革起步早,从思考专业硕士学位与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并轨改革时就同步思考了七年制改革的必然性,论证了七年制必须进行“5+3”的改革。因此,在教育部出台七年制改革文件之前,我校就以校长基金校级教改立项和北京市级教改立项开始研究长学制改革问题,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度建设考虑在前。随着改革的推进,并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做好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我校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总体进程中率先全国各院校完成七年制转为“5+3”一体化培养改革。

  按照文件精神,2008-2015级在校长学制学生自愿选择是否进入“5+3”一体化人才培养,我校经过仔细研究相关文献,并结合日常教学工作了解到,对于七年制学生来说,进入“5+3”一体化改革,在校期间顺利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学生能够以“四证”毕业,即硕士毕业证、学位证,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合格证,对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十分有利。故此我校提出了对于在校七年制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结合学生自愿选择的方针。对于2008和2009级,给予的是自愿选择进入“5+3”一体化培养的政策。在学生自愿、导师同意、各临床医学院审核通过、在时间上能够完成规培轮转的要求的基础上,进入“5+3”试点培养。2010-2014级七年制的学生,全部进入“5+3”一体化培养。2015级及以后的学生进校即采用“5+3”一体化的培养方式。

  

  三、全方位广泛调研,重点保障学生利益

  组织多次专题研讨,邀请临床、教学管理专家参与讨论,最终确定了“七年学制、八年学程”的过渡期改革模式(2008级-2014级长学制学生适用),并通过反复论证制定实施了“5+3”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2015级起适用),体现了“一体化”培养的优势与特色,在临床医学的“通科”培养阶段把专业硕士的学位课程进行统筹设计,在专业硕士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阶段能够保证学生有更多的临床轮转和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临床研究的时间。

  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学生,尤其是2009级长学制学生,对于进入“5+3”一体化人才培养有较强的意愿。同时由于进入临床轮转时间较短,具有转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时间优势,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全力保障其能够进入5+3”一体化人才培养。对于部分不愿转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学生,允许其以七年制毕业。经过调研和讨论,为了合理、有效实现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教育和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衔接,我校提出了“七年制学制、八年学程”的培养模式。

  

  四、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制定可行校内政策

  通过与北京市教育、卫生主管部门的反复沟通,得到了延长学籍政策、应届毕业生政策、进入规范化培训并参加考核以及一定程度经济补助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校内政策,在学生自愿,导师同意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指导,为过渡期学生设计三个出口,以保障学生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政策宣讲在前,制定了如“交费就低,补助就高”等政策,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保障了改革的顺利,实现2010级-2014级过渡阶段七年制学生全员进入“5+3”并轨培养的平稳局面。

  我校在校级层面进行了顶层设计,制定了《首都医科大学长学制医学教育专业学位培养阶段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改革实施方案》、《关于5+3长学制本科转入研究生培养阶段相关管理工作的意见》、《首都医科大学长学制学生免试攻博工作实施方案》等学校文件,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明确了各部处的职能管理权限、明确了协同管理的关键环节、保证了进入改革的学生利益最大化,确保改革的实施。改革通过对临床和口腔专业七年制在本科教学阶段(包括基础及临床教学阶段)的课程改革以及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阶段学程等改革,建立了“七年制学制、八年学程”的培养模式。并以制度的形式建立了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招生等校内各部门通力协作、各司其职,确保体制机制的顺畅。

  

  五、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建立新的培养方案

  认真论证制订新的长学制“5+3”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我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和长学制学生一体化培养的特点,兼顾了“四证”(即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考试合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合格证书)取得的要求。全程强调职业精神、临床能力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强化科研思维的训练、体现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和专业认证的要求。

  “5+3”一体化的培养阶段调整为 2.5+2.5+3;在课程设置、考核方式设计等方面,既考虑到通科培养阶段的要求,也考虑到后期硕士专业学位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要求。

  培养方案特点:

  1.突出“5+3”一体化的人才培养

  重新确定了培养目标,并将培养方式调整为2.5+2.5+3,在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等方面,既考虑了通科培养阶段的要求,也考虑到了后期硕士专业学位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要求。

  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将研究生学位课程全部纳入到通科培养阶段完成:

  通科阶段:将硕士学位课程全部纳入到通科培养阶段统筹实施完成,为学生进入后期硕士专业学位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阶段进行临床能力培养与学术研究留下充足的时间。在培养过程中注重早临床、反复临床,并在基础教学阶段保持与临床医学院的联系,鼓励临床教师参与基础课程的讲授,基础课程引入临床的病例。增设了“临床基本能力训练综合课程”和“临床综合能力训练课程”,并将通科阶段轮转实习设置为48周,在我校三级临床基地体系内完成:

  附属医院(三级医院)临床轮转实习44周

  教学医院(二级医院)实习2周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医院)实践2周

  专业学位与规培并轨阶段: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轮转要求,同时达到硕士学位的学术要求。

  3.强化语言应用能力

  注重强化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改革外语教学,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教学。

  第1~3学期:完成通用英语能力培养,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水平;

  第4学期:初步完成学术英语能力培养;

  第5学期:开设医学类专业英语限选课,培养专业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第6~8学期:开设医学专业英语,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4.强化科研思维的训练

  实施全程导师制,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临床科研能力

  强化学术要求。

  基础阶段:进入导师组、二课堂、科研训练,要求完成一篇综述

  临床阶段:进入导师组,学生科研实践项目

  并轨阶段:比统招硕士早两个月进入导师组,硕士学位的学术要求

  5.强调职业精神、临床能力培养,体现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和专业认证的要求

  培养方案得到了众多兄弟院校的认可、借鉴,起到了辐射作用。

  

  六、改革硕果累累,发表相关论文

  时至今日,我校对于七年制转为“5+3”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8级12名进入“5+3”一体化培养的七年制学生已顺利毕业并获得四证。2009级147名学生已毕业,其中142人已获得第四证。2010-2014级全部进入“5+3”一体化培养,2010级学生将于今年毕业,并正在进行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2015、2016、2017级以新的“5+3”一体化的培养方案培养。

  在改革取得丰硕的成果的同时,我校也积累了大量教学管理经验,通过总结凝练改革成果,总结改过过程中的经验,2016年8月,在《医学教育管理》杂志发表了题为《高等医学教育七年制转为“5+3”一体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论文。论文的第一作者为课题秘书付斌,通讯作者为课题负责人付丽。

  

  七、本成果的创新之处

  1.提前预见,调研在先,形成成套政策

  提早预见我校从2011年推进专硕与规培并轨时起,就意识到了医学七年制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开始思考七年制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并且立项研究,这也是我校能够率先顺利完成七年制培养向“5+3”一体化模式转型的重要原因;

  调研在先以北京市教改课题为依托,对学生和导师进行了细致调研,比较充分地了解师生意愿,为成套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从而保障了改革实践进程平稳推进;

  有了预见,有了调研,针对转型改革的每一个环节和因素设计了合理的政策,形成了有效的政策平台。

  

  2.结合实际,分类指导,实现整体转型

  结合实际结合学校医学七年制在校生共有三个专业7个年级的实际,以调研信息为基础,建立分类指导的改革实施策略;

  分类指导进入临床二级学科阶段的2008-2009学生,采取自愿原则分流转型;在通科培养阶段的2010-2014级学生,全部进入“5+3”一体化新的培养模式;2015级以后的学生,实行“5+3”一体化招生培养政策:

  学校实现了全体在校七年制1500多名学生的整体转型,没有后遗症!

  

  八、积极扩大影响力,将经验推广至全国

  我校七年制转为“5+3”一体化的培养改革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其中以研究推动长学制改革,与两级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主动沟通、寻求理解和支持,寻求政策等做法可供兄弟院校借鉴;校内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既在推动改革的顺利实施,更在保障学生的权益和利益,通过制度设计既保证了管理部门的协同协作,也保障了学生的利益,对学生的广泛调研和对政策的细致宣讲都使学生欣然理解并拥护和接受长学制改革。

  我校多次在教育部的长学制改革协调会议上发言,是教育部明确提出表扬并引导全国七年制院校学习的典型,并多次在全国医学教育学术研讨会上做学术报告,吸引了多所医学院校来访交流学习长学制改革的经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