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通告
推荐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候选项目的公示



首都医科大学拟推荐以下项目申报201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由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李丽英教授牵头完成的成果“肝脏损伤及修复的关键机制研究”和由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彭师奇教授牵头完成的成果“《Pharmaceutical Bioassays》(专著)”,特向全校进行公示。公示期:2014815日至2014822日,公示地点为学校公务栏。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者,请与科技处联系。

联系人:荷欢    联系电话:83911068,  13661388792 

 

科技处    

2014.8.14  

 

附:推荐成果的公示内容:

成果1肝脏损伤及修复的关键机制研究

完成人:李丽英,张海燕,杨乐, 刘欣, 俞豪, 常娜, 杨琳, 李卫红

完成单位: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

成果简介:

1. 建立了全骨髓细胞或 BMSCs 被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嵌合体小鼠模型,为在体观测骨髓来源细胞在受损肝脏的定位和分化提供了准确高效的研究模式。肝损伤及纤维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肝脏肌成纤维细胞(MF)的出现和过度活化。传统的观点认为 MF 具有异质性,主要来源于肝星状细胞等肝脏固有细胞,近年来骨髓来源的细胞对肝脏 MF 的贡献备受关注。但是,由于缺少合适的动物模型而使得相关研究受到限制。本项目组经数年努力,首次建立了该研究模式。

2. 系统地阐述了鞘胺醇激酶(SphK)/磷酸鞘胺醇(S1P)/S1P受体(S1PR)信号轴在肝损伤及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肝损伤发生时,S1P 在肝组织中的浓度显著升高,而在骨髓中的浓度不变,使得 S1P 浓度在肝组织和骨髓之间形成浓度梯度,该浓度梯度是驱动骨髓细胞向受损肝组织迁移的动力。肝损伤发生时,S1P 在肝组织中的浓度升高的机制是:SphK1 的表达和活性均上调,提示:SphK1 的激活是肝损伤及纤维化发生过程的关键因素。S1P 通过受体 S1PR1 和 S1PR3 参与小鼠 BMSCs 的迁移和分化,以及小鼠和人的肝星状细胞(HSC)的迁移和活化,从而诱导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I型和III型胶原等纤维化标志物的表达。除了参与 BMSCs 和 HSC 的迁移、分化和活化外,该信号轴还参与了肝纤维化时的血管新生。

3. 首次报道了慢性肝损伤时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PGJ2)对于 BMM 的作用,证明15d-PGJ2抑制 BMM 的迁移功能、吞噬功能,并下调其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有效地缓解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此过程通过 ROS 的产生而发挥作用,不依赖 PPARγ 途径。

4. 首次建立体外高效、定向诱导人胚肝前体细胞 (hFHPCs) 分化为具有极性的、功能成熟的肝实质细胞的程序;明确制瘤素M、地塞米松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对 hFHPCs 分化过程的调节作用;确定hFHPCs 分化过程中紧密连接蛋白的变化规律及与肝实质细胞极性形成的关系;筛选出调节与维持肝实质细胞极性密切相关的基因,并预测这些关键分子间的相互关系。

本研究项目的原创性结果,揭示了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在肝损伤及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机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肝损伤及纤维化的过程,从而设计出新的抗纤维化治疗策略。因此,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于基础医学以及转化医学都有着重大意义。

 

成果2:《Pharmaceutical Bioassays

完成人:彭师奇  赵明

完成单位: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

成果简介:

本项目是完成人撰写、Wiley出版、2009年全球发行的英文专著‘Pharmaceutical Bioassay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本专著将评价化学物质及天然产物活性的模型 (简称评价模型), 凝练为‘药物的生物分析’。

1. 科学价值

本专著用科学归纳和创新性思维使本来属于技术范畴表面看似毫无联系,各自独立应用评价化学物质活性及筛选活性天然产物的评价模型发展为药物分析学的新分枝--药物的生物分析。与药物分析的化学分析、色谱分析、仪器分析和光谱分析一道药物的生物分析融合现代生物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推动生物学在药物分析方向创新标示药物分析在生命科学时代的发展趋势。

2. 应用价值

本专著突显药物生物分析的方法和应用为化学合成来源、天然来源、DNA重组来源和细胞融合技术来源的活性分子进而为潜在的药物分子提供评价和筛选的详细方案和综合策略。本专著立足学科融合实际需求为化学、药学、生物学和医学对疾病发生、发展和康复的共同兴趣提供生物分析方法尤其为从癌症到糖尿病的21个治疗领域的疾病诊治提供生物分析方法。这些疾病一直是各国工业界、科学界和政府积极控制的疾病。

3. 学术地位

本专著的出版过程映射了它的学术地位。2005Wiley计划编‘Handbook of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时主编Gad教授邀请项目完成人写一章‘Bioassay’。根据分析学科发展趋势项目完成人把这章写成‘Pharmaceutical Bioassay’。2006年出版时‘药物的生物分析’立即引起学术界重视。例如, Wiley的科学、技术和医学部主编J. Rose博士认为‘药物的生物分析’是一个新颖的论题邀请项目完成人将这章书扩展为一本专著。应邀, 2009年英文专著‘Pharmaceutical Bioassay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由Wiley全球发行。于是药物的生物分析作为药物分析的新分枝进入学术界视野。

4. 同行评价

本专著从化学生物学到细胞生物学从动物到人体的434个评价模型梳理的药物的生物分析的权威性和认可度体现在1) 参与该书立项评议的6位同行的正面评价; 2) Wiley的正面评价; 3) G. Wagner博士发表在Chem. Med. Chem的书评; 4) 国际排名前40所大学的22所大学图书馆收藏了这本书。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首都医科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3688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4号